癌症資訊 / 結直腸癌_我的网站 
当前位置:主页 > 癌症資訊 > 結直腸癌 >
結直腸癌
 結直腸癌

大腸癌
 
    大腸癌香港的第二號殺手,近年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愈來愈西化,腸癌個案不斷增加,即將爬升至頭號癌症殺手。2009年新症達4335宗,死亡數字有1752宗,死亡率達13.6%。
 
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
 
醫學界仍未能確定大腸癌的成因,但發現大腸癌與以下因素息息相關:
 
有家族成員患腸癌
 
飲食習慣:高動物性脂肪、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。
 
大腸癌的症狀
 
大便有血,或呈黑色
 
沒有明顯的理由下,大便習慣改變(譬如持續的便秘或腹瀉)
 
體重下降
 
腹部絞痛或結腸痛
 
便後感覺腸內仍有糞便
 
貧血症狀,如手腳冷、疲倦、容易心跳、氣喘、面色蒼白及頭暈
 
如何診斷大腸癌?
 
初步檢驗:
 
1. 直腸鏡檢查(Proctoscopy)/乙狀腸鏡檢查(Sigmoidoscopy)
 
    醫生可透過直腸鏡檢查直腸及結腸的內部,亦可以抽取細胞樣本作進一步檢查
 
2. 鋇灌腸檢查法 (Barium enema)
 
    檢驗時醫生會將含有鋇的混合物通入直腸內,因為透過X光照射,鋇可令內臟顯影。醫生可以檢查腸臟X光圖像,觀察任何不正常的情況。
 
3. 結腸鏡檢查(Colonoscopy)
 
    醫生會將結腸鏡軟管通入直腸,檢查直腸有否腫脹或其他不正常的情況。
 
進一步檢驗:
 
1. 胸部X光
 
    可以檢查腸癌是否擴散到肺部。
 
2. 電腦掃描 (CT scan)
 
    利用精密的X光,描繪體內三度空間的圖像,協助醫生進一步檢查。
 
3. 超聲波掃描 (Ultrasound scan)
 
利用聲波,描繪腹腔和肝臟的圖像,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。
 
4. 肝功能測試
 
    透過血液檢查測量肝臟內的化學反應,檢查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到肝臟。
 
5. 磁力共振圖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MRI或NMR掃描)
 
    透過磁場構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,協助醫生觀察身體組織。
 
大腸癌的分期
 
    第零期:這是最早期的腸癌,腫瘤只在結腸或直腸的內層表面生長。
 
    第一期:腫瘤已入侵至結腸或直腸內壁,但未有擴散至腸壁外、附近的淋巴結或其他身體器官。
 
    第二期:腫瘤已穿過大腸外壁生長,並已入侵大腸附近的組織,但未有擴散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。
 
    第三期:腫瘤已入侵至腸壁黏膜,並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,但未有擴散至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。
 
    第四期:不論腫瘤有否擴散至淋巴結或穿過結直腸壁生長,腫瘤已擴散至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及組織,例如肝臟、肺部、腹膜或卵巢等。
 
治療方法
 
1. 外科手術
 
    結腸切除手術會:將有腫瘤的大腸切除,然後將兩個接口連接起來
 
    結腸造口手術:如果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將切除的腸臟連接起來,醫生會進行結腸造口手術,將腸的一端放在腹部之外,腹部的開口則稱為人工造口。
 
2. 化學治療
 
    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,於早期封殺任何可能出現的癌細胞,防止擴散機會和減少癌症復發的風險;亦可為轉移性或繼發性的大腸癌病人紓緩症狀。
 
3. 放射治療
 
    利用高能量射線來破壞癌細胞,通常用於治療直腸癌,可以縮小癌腫,亦可以減輕症狀。
 
4. 標靶治療
 
    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正常細胞為快,因此腫瘤附近會有大量血管增生,以獲得足夠的養份。標靶治療藥物能抑制這些血管增生,減少腫瘤的養份供應,從而阻慢其擴散惡化。一些標靶治療藥物可以直接對付腸癌細胞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,令癌細胞停止生長和分裂以至老化和死亡。
 
    標靶治療通常會與化學療法一併使用,而且比傳統單用化療更能針對攻擊腫瘤。
 
標靶治療的運作機理:
 
    使現有的腫瘤血管萎縮,控制腫瘤惡化,如貝伐珠單抗
 
    增加其他抗癌藥物的滲透性,幫助化療藥物滲入腫瘤,提高化療的療效,如貝伐珠單抗
 
    阻止腫瘤新血管增生,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、擴散和減少其對化療的抗藥性
 
    直接殺死沒有K-ras基因突變的結直腸癌細胞